慢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出现这5种症状
TUhjnbcbe - 2023/1/13 21:02:00

说到胰腺癌,首先要了解胰脏这个内脏器官。胰脏是人体腹部深处的细长腺体,在胃的后面。

由于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其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均与生命密切相关。内分泌腺分泌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值)、b细胞)、d细胞)生长抑素,横向分泌分泌a、b细胞的分泌、PP细胞)胰蛋白酶,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胆囊收缩)4种大小不一的细胞块。

外分泌功能主要是指腺泡细胞分泌胰液,含有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具有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脂肪的作用。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易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被誉为“癌症中之王”。全球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等多位名人死于胰腺癌。

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和外分泌细胞癌变,两者恶性程度差异较大。内分泌癌临床少见,乔布斯患的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不高,此类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长。

来自外分泌细胞的外分泌癌往往预后较差。临床上90%~95%的外泌癌为导管细胞来源的胰腺癌,俗称胰腺癌。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患者确诊后1年死亡率高达95%~98%。也就是说,95%左右的导管胰腺癌患者确诊不足1年,能活5年的寥寥无几。医学的发展给许多癌症带来了较好的疗效,但遗憾的是胰腺癌正是人们尚未克服的癌症之一。从其预防、诊断、治疗到预后都无法期待效果,是名副其实的“癌症之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菜单成分的变化,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趋势。

胰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认为,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质量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有糖尿病等可能是胰腺癌的非遗传危险因素。同时家族遗传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约10%的胰腺癌具有家族遗传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证实吸烟与胰腺癌存在因果关系,吸烟强度、持续时间、吸烟累积量和胰腺癌风险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此外,在上海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的随访研究显示,每年吸烟60包以上的患者胰腺癌发病风险更高,在我国胰腺癌高危人群中,戒烟有望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酗酒可能是引起胰腺癌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对胰腺细胞有*性作用,长期摄入慢性酒精会引起胰腺结构和功能损伤,导致局部细胞癌变。同时,酗酒会影响肝脏的排*功能,也增加胰腺癌的危险。

另外,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化的饮食也容易诱发胰腺癌。脂肪吃多了会引起脂肪代谢障碍,血液中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增高,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癌症出现的概率。

病程长,对机体细胞的长期、持续刺激导致损伤累积,大大增加了癌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也会增加胆汁的分泌,胆汁中的胆汁和脂肪酸在肠道厌氧菌的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诱发胰腺癌。

炎症是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机制,轻微炎症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强烈炎症反应可导致组织纤维化、细胞化生、癌变。研究表明,慢性、未充分治愈、持续的炎症刺激是肿瘤的触发因素之一。

慢性胰腺炎被认为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慢性炎症增加基因不稳定性,炎症反应损伤DNA,导致DNA损伤修复异常,同时慢性炎症病程长、对机体细胞的长期、持续刺激导致损伤累积,大大增加了癌症的发生风险。

部分基础性疾病易诱发或直接引起胰腺癌的发生,如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胃溃疡、胰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胰管内乳头黏液瘤等。

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激活,导致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最终发生肿瘤。

此外,糖尿病患者处于长期高血糖状态,糖醛还原酶的活性在高血糖环境下明显增强,多元醇途径特异性激活易导致胰腺癌的发生。

同时,高血糖在低氧环境下可为肿瘤生长代谢提供能量,但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紊乱,激活相关受体可促进胰腺癌的发生。

掌握这些因素的暴露情况,确定胰腺癌高危人群,进而控制胰腺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许多原因限制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肿瘤局部累及主动脉,或已出现远处转移。因此,重视胰腺癌非特异性早期症状非常重要。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容忽视

胰腺癌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但部分临床表现异常值得重视。那么,胰腺癌初期有哪些不适感呢?

上腹部疼痛

许多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胰腺解剖学上位于人体后腹膜,周围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组织,胰腺发生肿瘤容易影响周围神经,早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初期腹痛症状较轻,腹痛部位不确定,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腹痛部位相对固定。

胰腺癌典型腹痛部位位于中上腹深处,根据肿瘤位置可向左或向右偏移。其中胰头癌腹痛偏右上腹,胰体、胰尾癌偏左上腹;少数人脐周疼痛。这种疼痛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恶化的钝痛和钻石痛,往往在饭后恶化。而且疼痛多与体位有关,仰卧时加重,坐立、弯腰、侧卧、屈膝时可减轻。

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

胰腺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厌食和消化不良,其次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甚至有黑便,腹泻常为脂肪腹泻(大便后,粪便水中漂浮油脂成分)。

胰腺癌可早期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仅呕血、黑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发生率为10%。

腰背部痛

胰腺癌会侵犯腹腔神经丛,引起隐藏在腰背部的疼痛和不适感。大部分患者认为,只是将自己的腰椎问题和腰肌损伤到骨科就诊,或做推拿按摩,短期内效果会比较好,但过一段时间症状会复发。

对于腰背部疼痛治疗的同时症状未明显缓解的老年人,医院进行常规排查。

体重下降

一些专家认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消瘦是胰体尾癌的四种早期症状。

消化道肿瘤中,以胰腺癌所致体重减轻最明显,发病后短时间明显消瘦,体重迅速下降,可减轻30斤以上,并伴有衰弱、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未出现其他症状前,首先表现为进行性消瘦。

体重下降的原因是食欲不振,饮食量减少;虽然胃口很好,但是饭后上腹部不适,诱发腹痛,所以不想吃。

另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和胰液流出胰管受阻,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也有一定关系。

血糖值急剧上升

近期出现的糖尿病应引起注意,典型饮食多、尿多、饮食多、体重减轻,无所谓“三多一少”症状,只是尿糖阳性或血糖升高。

胰腺癌患者初期血糖出现异常。胰腺癌患者中很少出现首发症状与糖尿病相似的人,具体表现为腹痛、*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出现之前,高血糖、消瘦、体重下降等,有时会被误判为糖尿病。

如果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得了胰腺癌,病情就会恶化,以前的治疗也可能无效。

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老年人突然出现糖尿病、原糖尿病近期病情加重,均须警惕胰腺癌发生的可能性。

胰腺癌被誉为“癌症之王”,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许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食欲不振、消瘦或血糖升高,应及时筛查,排除胰腺癌病因。

此外,胰腺癌高危人群必须提高警惕。工作忙、应酬多,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化饮食多,长期生活不规律,大量吸烟、酗酒等。这些人应该每年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监测、腹部超声、CT检查等癌症检查。

1
查看完整版本: 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出现这5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