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近70年,裘法祖用手中的手术刀,切开了我国外科手术领域非凡的历史。他是我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器官移植外科主要创始人。
开创裘式刀法
在外科界,对裘法祖的外科手术有一个说法——裘氏刀法。比较细致,比较慢,刀要开得好,主张能够不开刀的就不需要开刀,能够有小的开刀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就开小刀,如果必须要开大刀的人,要开得彻底,要开得好。
在中国做医生的,没有人不知道裘法祖,因为五年的医科大学读的就是他的书。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作为外科医生,裘法祖的刀法精准闻名于外科学界,人称“裘派风范”,据说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对此,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在德教授曾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我看过很多专家开刀,当然也有开得好的,但是裘教授的裘式刀法真是一点不假。开刀肯定会出血,但是裘教授开刀解剖得很细致,层次分得很清楚,出血也很少。”
裘派风范在选择器械时也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外科医生之间只要彼此看一眼手法,就知道是不是裘法祖的学生。裘法祖做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手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一直以来他的手术台都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而这种严谨的医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早年扎实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
60多年来,裘法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在外科手术方面钻研,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少于20种。
器官移植的先行者
上世纪50年代,在我国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0年代,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80年代,在无数次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在中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
从年末成功完成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到80年代末,国外器官移植已经挽救20多万人的生命。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上个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
其实,从年开始,裘法祖就开始
裘法祖接受央视《大家》栏目采访时回忆说,自己的移植试验开始在文化大革命前,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人对人体器官的移植尚存恐惧,裘法祖只能选择对狗进行移植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试一试经过器官移植过的狗,是不是可以顺利存活下来。但是两个汪汪叫的狗,24小时后就死掉了。
裘法祖说,那个时期他对器官移植已有了解和研究,认为人体上的器官,就像机器的许多零件一样,都是可以换掉的,比如肝脏、心脏、肺等都可以调换。裘法祖坦言,这个观念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
裘法祖成功的做了多条狗的动物实验之后,他开始准备进行真正的人体手术。虽然裘法祖提出了器官移植的想法,并实施了百余次成功的动物实验,但真正第一例做成功人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并不是他,而是上海的一家机构。上海方面的专家,前来参观时,裘法祖将己方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同对方进行了交流。
在上海进行了第一例手术之后,裘法祖连续做了13例,而且全部成功。到目前为止,他主持的肝移植手术仍然保持着数量最多、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年12月,医院成功为两名尿*症患儿做了肾脏移植手术,为他们提供无偿捐献的是一位脑死亡者。对于这次手术,裘法祖给予了极大的
为脑死亡奔波立法
裘法祖连任第四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对于脑死亡问题,他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就提出了提案。他说,提出脑死亡其实是非常科学的。脑死亡的最大意义是改变现在的医疗常规和促进我们国家急救医学的发展,而不是器官移植的发展。
年12月,医院成功为两名尿*症患儿做了肾脏移植手术,为他们提供无偿捐献的是一位脑死亡者。这是我国首例脑死亡捐献器官供临床手术的病例。对于这次手术,裘法祖给予了极大的
他说,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伴有广泛心肌损害、严重的心力衰竭,估计难以存活6个月以上的病人;肝脏疾病如终末期肝硬化、儿童先天性胆道闭锁、晚期肝癌等;胰腺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Ⅰ型)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者;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多囊肾等所致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这些病人只能通过器官移植才能获得第二次生命。据统计,每年每百万人口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在人左右,且多为青壮年,这就清楚地表明器官移植的重要性。
问题的关键是,我国临床习惯以心脏搏动停止或呼吸运动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但近年一些国家随着器官移植的进展,死亡的标准有了改变,即所谓“脑死亡”。不少病人获得了脑死亡人的脏器,从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目前在我国仍然以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作为临床人体死亡的标准,因此许多已经脑死亡的病人仍然在进行长时间的无效抢救;国家每年为此支出数以百亿计的医疗费用。
裘法祖呼吁,如果在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整个社会舆论和法律上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我国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编全国统一医学教材
裘法祖是我国最早发起编写全国统一医学教材的专家,由他和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吴阶平一起编写的42万字的《*家驷外科学》,堪称中国外科学经典著作,成为各医学院校的指定教材,为解放后我国医学教育步入正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编写《*家驷外科学》时,裘法祖是主要撰稿人,但是他却把吴阶平的名字放在了前面,后来吴阶平又在书稿上把自己的名字勾到了后面,这件事在出版界一度传为美谈。当《*家驷外科学》第三版出版后,*家驷先生去世了,裘法祖把出书的稿费专程送给了*先生的夫人。
在裘法祖的组织下,我国的医学教材从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发展到了今天的50多本,这项工作倾注了他40多年的心血。年4月,90高龄的他还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加全国的医学院校教材会议,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年轻医生,裘法祖还把自己多万元的科研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裘法祖青年外科科学家奖。
病人信任是医生的责任
曾经有一次一个病人,他早上起来生炉子的时候肚子痛昏迷了。到医院,内科医生说是急性肝炎。后来请裘法祖去一看,不是急性肝炎是胰腺炎,那个病人抢救过来了,到现在还回来。后来,这个病人还跟裘法祖讲,他还记得裘法祖的那句话——你说手是不是很冷。就是这个小动作,获得了病人的信任。
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名老太太肚子痛,到裘法祖的门诊来看病。当时门诊很简单,就是屏风里面有一个床。老太太躺上面检查后,裘法祖拉她起来,老太太就抓住裘法祖的手不放说,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外科医生摸过我肚子的,说裘法祖是真是好医生。
后来,裘法祖说,肚子痛就是应该摸一摸,医生马虎不愿意摸,一件事情对病人影响很大。裘法祖认为,医务关系要搞好,就是说病人要对医生有信任,而这个信任,是医生对病人持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医务关系是很容易解决的。
“他把生命交给你了,你应该尽心尽职地抢救他”。年,87岁的裘法祖荣获了中国医学基金会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医德风范终身奖,这个奖项旨在表彰医德医风堪称全国楷模的老专家,目前全国只有四人获此殊荣。
外科贡献
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20余种。比较突出的有:
局部麻醉下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胃大部切除术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实验研究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年,创办武汉医学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任所长。
医学教育
年,基于“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创办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任主编10年,为该杂志撰文。
裘法祖主编.《一般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裘法祖主编.《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第4版,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家驷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裘法祖,张涤生,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外科学基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曾宪九,袭法祖,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学术期刊
年创办中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任主编。
创办《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首倡同济医科大学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合办《德国医学》中文版,并任主编。该杂志由德方提供原版杂志,中方选译编辑,为中国大专院校与国外合办的第一份杂志。
曾担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腹部外科杂志》总编辑、《同济医科大学学报》(英、德文版)主编、《德国医学》(中文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