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说明
年1月负责的某项目(未配CRC)筛选期需要检测血淀粉酶,该中心采用临床试验免费检查单,首次监查发现前3例受试者筛选期血淀粉酶未测(该项检测不涉及入排指标)。
解决过程
调查:
1、咨询研究者,表示已提供血生化免费检查单;受试者采血后样本已送至检验科;
2、咨询检验科生化组老师,告知检验人员根据免费检查单进行检测,检查单中未包含淀粉酶项;
3、咨询机构,得知血生化检查单中不包含淀粉酶项,项目组误以为常规血生化检查包含了淀粉酶。
RCA:
1、方案中将淀粉酶包括在血生化中,故此,项目组和研究者误以为出具血生化单即可,对检查单包含项不熟悉;
2、启动前申请的免费血生化检查单中罗列了所需检查的各项,但确实未包含淀粉酶,CRA未核实,未发现;
3、前3例受试者报告单出具后研究者未及时审核所有检查项,仅对入排涉及的项进行核实;
4、筛选期间因CRA未在中心,未能及时监查发现。
C:
1、与机构沟通,重新出具淀粉酶免费检查单;
2、与检验科生化组老师沟通,告知已重新出具淀粉酶免费单;
3、如实记录该PD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处理措施,递交伦理。
CA:
1、将此情况的原因重新与研究者进行培训,开具血生化单,同时开具淀粉酶单;
2、CRA应对检查单中各项结合方案进行核实,确保一致无遗漏;
3、此后入组受试者,CRA应及时监查,可增加访视频率;
4、提醒研究者应及时对所有报告审核,如发现漏测,及时联系检验科进行补测。
PA:
1、将研究者及CRA联系方式等信息告知生化组老师,有疑问及时沟通;
2、将方案所要求的所有其他检查项再次与检验科各组核实,确保无漏测;
3、将此情况通报其他中心,核实有无类似问题。
结局:
1、此后入组的受试者一段时间内未再出现该情况;
2、直至19-20受试者发现淀粉酶再次未查,但额外检测了方案未要求的镁离子检测,经询问生化组后,得知生化组检验人员更换,且护士在采血管上手写AMY,因字迹潦草,检验人员误以为Mg,故未测淀粉酶,检测了镁离子。。。
3、再次告知后至入组结束未再发生。
方案偏离是临床试验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在识别一个PD后,我们一般都会按照SOP进行记录并上报,但往往忽略了对PD产生原因的调查,以及针对原因而进行相对应的纠正预防措施。记录上报是流程,但更重要的是解决、预防,同时也是持续跟进的过程。
来源百度百科
血清淀粉酶即血淀粉酶,是淀粉酶的一种,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另外近端十二指肠、肺、子宫、泌乳期的乳腺等器官也有少量分泌。其功能主要是能分解多糖,如淀粉和糖原。
血清中的淀粉酶主要为型,属于糖苷链水解酶,主要来源于胰腺等,另外近端十二指肠、肺、子宫、泌乳期的乳腺等器官也有少量分泌。淀粉酶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血清淀粉酶(AMS)正常值:
(1)酶速率法(37℃):血清:20~90U/L;
(2)碘比色:血清:~1U/L;
(3)BMD法:成人:25~U/L;成人70岁:28~U/L。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临床意义
(1)高淀粉酶血症:
①胰腺型淀粉酶增加:
A、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囊肿、胰腺癌、胃十二指肠等疾病。
B、药物:促胰腺激素、肠促胰腺肽、缩胆囊素、药物性胰腺炎、噻嗪类、类固醇等、
C、胰液从消化道漏出、吸收,消化道穿孔、肠管坏死、腹膜炎、穿通性溃疡等。D、胰液逆流:ERCP(内镜胰胆造影)等胰胆管检查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增加:唾液腺疾病、肿瘤产生淀粉酶、术后、休克、烧伤等。
③两者淀粉酶均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
④巨淀粉酶血症:原因不明,羟乙基淀粉静点后。
(2)低淀粉酶血症:
①胰腺淀粉酶减少:因胰腺疾病造成胰脏废用(胰腺全切除、胰腺广泛切除、急性暴发性胰腺炎)、重症糖尿病、严重肝病等。
②唾液腺型淀粉酶减少:唾液腺切除,照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