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解读
TUhjnbcbe - 2021/7/5 2:52:00

引言

近年来,内镜下治疗已逐渐用于黏膜下肿瘤的切除治疗,其治疗起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完全切除率达92.4%~%。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内镜下治疗GIST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器官功能影响小等的优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在宛新建主任带领下,近几年在GIST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平均每年完成超声胃镜近千例,ESD治疗GIST余例,我在诊疗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1、GIST超声胃镜下经常出现层次不清的现象,无法协助判断病理,此种情况下如何判断内镜下治疗GIST适应症?

2、多数GIST起源于固有肌层,生长方式多样,瘤体与周围肌层组织界限不清晰,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是否向腔外生长等)及术者的临床经验等综合确定内镜下手术方式,如何选择术式有无明确的标准?

年11月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出版了《中国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北京)》,这也是国内最新的关于GIST内镜下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发布的专家共识,仔细拜读之后获益匪浅,也斗胆尝试给各位同道分享一下后学末进的心得体会。

(A)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胃体来源的4cm巨大GIST

(B)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十二指肠来源的巨大GIST,并伴有溃疡形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被认为起源于Cajal细胞或其前体细胞。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发生的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相关。所有GIST均有恶性倾向,且约10%~30%为恶性肿瘤。因此,GIST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规律随访尤为重要。作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但在消化道的软组织肉瘤中,其发病率位列第一。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和小肠多发,结直肠次之。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陈述汇总GIST的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适应症

GIST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内镜治疗。手术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药物如伊马替尼等常用于手术的辅助或新辅助化疗,且是复发转移或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方案。

GIST的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TR)、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及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术(laparoscopicandendoscopiccooperativesurgery,LECS)等。

一项纳入10例临床研究、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内镜下治疗GIST具有与腹腔镜相当的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但内镜下治疗具有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费用低的优势。对于胃外GIST,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内镜治疗直径2cm的食管GIST是安全、有效的。位于食管下段的小GIST(直径2cm)也可行内镜下切除治疗。

适应症:(1)内镜治疗与病理诊断技术均成熟的单位(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具丰富经验的内镜医师(如胃ESD累计量应大于例);(3)直径≤2cm的GIST,瘤体短时间内增大及患者治疗意愿强烈;(4)直径2cm且≤5cm的低风险GIST,术前应全面评估以除外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应确保肿瘤可完整切除。禁忌症:

(1)明确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者;

(2)体积较大(直径>5cm),无法完整切除者;

(3)一般状况差、无法耐受插管麻醉与内镜手术者。

GIST内镜治疗前检查及评估

1

白光内镜和EUS±FNA评估

GIST内镜治疗前应行白光内镜及EUS检查,必要时行细针穿刺活检术。白光内镜检查可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物,但难以区分消化道壁内病变与壁外压迫,而EUS在评估肿瘤大小、形状和边缘的同时,可帮助明确肿瘤的起源层和内部特征。对于肿瘤可完整切除且不影响脏器功能者,可直接切除而无需活检。EUS-FNA通过胃肠腔细针穿刺获取标本,减少了肿瘤针道转移和破裂的风险,可作为GIST首选的活检方式。

2

其他影像学评估

GIST的影像学评估包括CT、MRI及PET-CT等。CT是GIST治疗前评估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GIST的定位、生长方式评估及确定有无复发转移上具有重要价值。GIST内镜治疗的具体方法内镜下治疗的基本原则:(1)术前充分评估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2)肿瘤可完整切除,且保证瘤体包膜完整;(3)根据肿瘤起源、大小、部位、并发症发生风险等因素综合选择内镜下治疗方式:1.ESD主要适用于直径≥2cm、并5cm,术前EUS或CT评估向腔内生长的GIST。2.EFTR主要适用于术前EUS和CT评估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向浆膜外生长及ESD术中发现瘤体与浆膜层紧密粘连而无法分离的GIST。3.STER主要适用于食管(距咽部3~5cm外)、贲门、胃大弯等易建立隧道部位的GIST。4.LECS主要包括腹腔镜辅助内镜下切除术和内镜辅助腹腔镜下切除术。前者可治疗直径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且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的肿瘤,一旦出现内镜下无法处理的穿孔或出血时,腹腔镜能及时修补缝合,提高GIST内镜下治疗的安全性。而后者则是在内镜的辅助下,对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发现腹腔镜下难以观察到的胃肠道腔内或较小的病变,明确手术范围,减少对胃肠道正常组织的损伤。GIST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气体相关并发症、术后感染、消化道狭窄等。GIST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的病理评估

GIST标本病理评估包括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CD及DOG1常联合用于GIST的免疫组化诊断。

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原发部位及术中完整性等建立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

GIST内镜下治疗术后随访策略目前,对于GIST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策略无明确的指南参考。随访策略应根据GIST术后危险度分级个性化制定,白光内镜或EUS辅以CT检查应作为随访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于中高危内镜治疗后患者,建议追加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参考文献

[1]柴宁莉,汤小伟,李惠凯,吴庆珍,翟亚奇,杜晨.中国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北京)[J].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7(04):-.

作者简介

宁敏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消化内科工作3年余,熟悉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操作,擅长消化道早癌的诊疗。

发表数篇统计源及SCI论著,参与编写相关著作1部,参与多项院级、市科委及国家级科研项目。

宛新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

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内镜治疗、胰胆管结石与肿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急慢性胰腺炎的综合救治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与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委、中国消化内镜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内镜创新发展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肠间质瘤内镜下诊治专家共识意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