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滴也别沾你餐桌上这个东西,会害死你
TUhjnbcbe - 2021/6/23 23:22:00

小编相信,每一位澳洲华人、每一次回国,一定少不了要参加各种的聚会、饭局…

而在这些饭局酒桌上,你也一定少不了听到这样的话:

“来!喝一个!一口尽!”

“不喝就是看不起我!”

“关系铁不铁,全在酒里呢!”

…………

在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有皇帝开“年会”喝酒助兴;

诗人李白创作时,得喝上一杯激发灵感;

兄弟想拜把子,必须干一碗酒,这把子才算拜上了;

再到近代,家宴、趴体、社交、谈生意、升职加薪,甚至是饮食烹饪、养生保健,

“酒”,无处不在;

甚至可以说,在国人的生活里,酒的地位,

比那“天山天池水”,还牛掰!

最近,世界四大权威综合医学杂志之一的《柳叶刀》,再一次肯定了,“酒的牛掰过人之处”:

喝一杯酒,少活18分钟!

你说,牛掰不牛掰…

喝酒对身体有益?这个被洗脑多年的观点,是时候被改写了…

关于“喝酒对身体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这样一个辩题,近几年来各界一直争论不下。

因为酒精对人体的影响,需要参考,

饮酒量、频率、时间等N多种因素;

因此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的科研人员选择了另一种方式:

流行病学调查!

简单点来说就是,他们调取了年间,全球数百项研究小组提供的数据,

共计万人次;

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交叉比对,综合饮酒者的性别、年龄、饮酒量、饮酒次数等因素分析出,

酒精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而作为中国人,小编看到这个分析结果,

简直差点吓尿了!

在喝酒致死的人数上,注意是“致死”,不是喝残了、或喝病了,

中国人的占比排全球第一!

“喜提”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要说了,中国人口多,占比自然也大了。

是的,在世界人口排名中,中国人口数量以14.09亿,

高居世界榜首;

比13.39亿人口、排名第二的印度,

多出1亿多;

但在饮酒致死的人口排名上,和同样第二名的印度相比,

远远多出一倍有余!

那么致残率呢?

我们来看一组惊人的数字:在中国,一年喝掉的酒精,

有亿公斤;

而每年因喝酒致残(因饮酒产生严重疾患)的,

高达万人!

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残的吧:

GBD研究团队的分析显示,50岁以下的饮酒者,

患结核病、遇交通事故的概率,

明显偏多;

而50岁以上的饮酒者,可就不是什么简单的结核病了,而是该好好想想,

酒精的杀伤力,

会不会让你患癌的风险,变大呢…

酒*们会说,肯定不会;

小酌不伤身,还能怡情…

每天一杯红酒,甚至还很健康…

小编真不好意思来告诉大家真相:

会!一定会!

而且这种杀伤力造成的结果是,

DNA序列的永久改变,

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丧失!

一杯酒,少活18分钟!你还想借酒消愁,喝酒解忧么?

酒*们表激动…

你若是觉得小编信口雌*、危言耸听,大可以说小编满口bullshit;

但科学,还是要相信的!

早在今年1月,英国权威科普类杂志《Nature(自然)》,结合了12名科学家长年的科研成果,

终于证实了,

酒精,对基因的损伤,到底有多大;

酒精在我们的体内,是怎么代谢的?

事实上,酒精(乙醇)并不是致癌物,也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但当乙醇进入人体内之后,便会产生氧化物--

乙醛。

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帮助下,最终转化成为乙酸。

这看似毫无问题的氧化过程,一头一尾的乙醇和乙酸都没有问题,

但中间的乙醛非常危险,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一级致癌物”!

当然,乙醛在人体内,也并不是肆意妄为,无法无天的!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乙醛脱氢酶(ALDH2),会试图将乙醛,分解成无*害的乙酸盐,

最终代谢出体内;

因此,ALDH2的活性基本上决定了,

乙醇是否可以顺利被代谢。

偏偏,中国人不受上帝偏爱…

有ALDH2帮忙抵挡乙醛的侵害,是件好事;

但ALDH2功能缺失突变,

却是一件常见的事!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4亿人,携带ALDH2功能缺失突变的基因,

其中大部分,都是东南亚人;

而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ALDH2突变携带人数,

更是占到总人口的36%!

想想你身边那些喝酒上脸的朋友;

大多数人都在讨论“喝酒上脸”的人,

到底是能喝的表现,还是不能喝的表现…

但却很少有人在care,

“喝酒上脸”的人,更容易出现酒精中*!

因为他们身体里,没有ALDH2能把有*的“致癌物”乙醛氧化,你以为他喝下去的是酒,

可进到身体里的,

全是*!

和那些喝酒喝得怡然自得的老外们相比,

喝酒上脸,是中国人的特色;

更是中国人的酒精代谢基因缺陷;

乙醛对基因的残害,影响更大…

此刻有人一定会说,如果饮酒量不大,即便是喝酒上脸,体内的乙醛也不会很多,

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实验证实,“喝酒上脸”,只是酒精最人类最基本的伤害;

一旦人体DNA教练修复蛋白(FANCD2)受乙醛的“侵害”,它所导致的后果则是:

染色体不稳定;

DNA双链断裂;

永久改变DNA序列;

造血干细胞凋亡;

甚至是产生癌变,和造血功能障碍!

(喝酒后的小白鼠,染色体异常)

所以酒友们,别再说什么,

脱离剂量谈*性,就是耍流氓;

也别再说什么,

在“建议饮酒量”之内,都很安全;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将饮酒量-g/周的人、-g/周的人,以及大喝特喝g以上的酒*们,

分为三类,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在40岁的时候,每周要喝-g酒的人,

比喝酒较少(0-g/周)的人,

寿命少6个月;

如果按80年的寿命来算的话,到40岁减寿6个月,剩下的人生少了1/80,

一天就少活18分钟!

每周喝-g的人,

寿命减少1-2年;

每周喝g以上的人,怕是想早点去见上帝,

他们比其他人,要少活4-5年!

麻烦各位数学好的朋友来算算,一天少活多少分钟;

这真是在用生命喝酒啊…

尽管在这项研究中发现,每周酒精摄入量在0-g之内的参与者,

死亡风险最低!

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

死亡风险低,不代表没有!

这只是相对其他酒精摄入量更大的人来比;

据人民网报道,即便日饮酒量在安全所谓的“安全阈值”以内(摄入25g),患疾病的风险依旧会增加:

口腔癌和咽癌罹患风险,增加82%;

喉癌风险,增加43%;

食道癌风险,增加39%;

慢性胰腺炎风险,增加34%;

乳腺癌风险,增加25%;

肝硬化,增加1.9倍;

(人民网截图)

喏~你萌看,这酒只要喝进嘴里、灌进肚子里,

疾病风险就会高于那些不喝酒的健康人;

这也是《自然》杂志煞费苦心地想告诉大家:

喝酒这件事上,真的没商量!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

一!口!也!别!喝!

珍爱生命,远离酒瓶酒罐酒桌酒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

喝酒伤身,劝酒误事。

但是越来越畸形的“酒桌文化”,却日渐盛行:

向领导表忠心;

向合作伙伴表诚意;

向哥们儿表感情;

……………

在一堆“道德、情理、感情、做人、社会”等堂而皇之、甚至听着言之有理的劝酒词下,

悲剧也在接连产生:

佛山某公司销售陈林,在工作期间,受两位经理指派陪客户喝酒。

席间四人共喝了一瓶白酒,陈林约喝了二两;

后在归家途中突然出现呕吐休克症状,两名医院,经诊断,陈林入院前已死亡。

宜宾龙凤苑长生道旁边的一个馆子,一个大概四五十岁男子喝酒,随后去厕所,突然倒地不醒!

警方怀疑可能突发脑溢血,但最终还是没有救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年9月,海南文昌市文城镇维嘉酒店举行一场婚礼,当天杨某是作为新娘的伴娘参加婚礼;

婚宴期间,28岁的杨某被不断地要求喝白酒,最终因酒精中*,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窒息身亡。

现如今,某些“劝酒风气”,着实让人看着心惊:

犹如上梁山必须要交投名状一样,敢喝才真诚;

喝到自己偷偷去厕所吐,才见真心;

这种以酒为媒介,类似歃血为盟的社交行为,小编真心劝诫各位,

拜托惜惜命,消停消停好么…

再这么大喝特喝下去,

不是给消化内科、肝胆外科做创收;

就是把喜事弄成丧事;

这样真的值么?

尽管也不乏有些数据表明,

少量饮酒,能有降低冠心病的风险;

但和其他危害相比,

这点好处,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不是么…

酒这玩意,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

如果亲们非要喝上两口的话,那么请保证在“安全数值”之内吧…

编辑:陶陶

右下角点赞哦~

小编写得那么辛苦,求求大家点个赞吧!

新媒体主编

曼达哥

资深编辑

陶陶

编辑

小歪洋戈猫宁

MelodyCelia

诚聘精英

JOINUS

招聘Admin实习生!

工作内容:

1).协助文案工作,整理文件文档

2).电话、通讯、客户接待等

3).了解与制作各种报表

4).协助管理维护等

对您的要求:

1、有强烈责任感,踏实细心,善于沟通,有抗压能力;

2、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整合能力;

3、中英语言能力出众者优先;

表现优秀可以转正。

有兴趣者请将简历及文字作品发至主编邮箱:

amanda.zeng

nanhaimedia.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滴也别沾你餐桌上这个东西,会害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