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消化系统肿瘤中,胃、食管、结肠癌死亡率分别居前列,而且晚期肿瘤占大多数。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早期癌并进行及时处理可大大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国家肿瘤防治的原则已主张使有限的卫生资源从主要用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逐步转移到预防干预和早诊早治方面来。在此方面,我国与日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胃癌为例,目前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多10%,而日本高达70-80%。因此,胃肠早癌诊治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内镜界前辈们经验的累积,我们对胃肠早癌的认识逐渐加深,早癌的影像从抽象逐渐具体、明朗化。临床早癌的检出率的增加,拯救了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的病人。在成就感的激励下,早癌的内镜下诊治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我国消化内镜大师李兆申教授有句名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这是对早癌诊治工作的极大肯定和支持。
我们的早癌团队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规范的早癌的内镜诊治流程,一年多来开展的胃肠早癌的内镜特检工作已初见成效。在早癌诊治的新模式下,我科的胃、食管、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例数明显增加,早癌患者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例数也日趋增长。我们在内镜下和显微镜下也认识了越来越早期的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
以胃癌为例,众所周知,ME-NB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已得到公认。ME-NBI下早期胃癌的特征描述为:不规则的粘膜表面微结构和/或不规则的粘膜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以此标准为依据,我科建立了早期胃癌的筛查流程(见图1)。在对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的判断,我们结合前人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如图2和图3。
图1.我科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规范化筛查流程
图2.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判断
图3.早期胃癌粘膜下浸润≥SM2的内镜下特征
病例一
患者内镜下仅表现为胃窦前壁的一大小为0.5X0.6cm浅表糜烂性病变,充分的放大内镜(ME)+NBI的评估后,发现该病变边界清晰(如图4):边缘呈星芒样改变;ME+NBI下见病变腺管大小不一,局灶少量腺管缺失,该处微血管呈网状结构,喷洒醋酸后见腺管明显现,密集小型化。以上表现符合早癌诊断标准,高度怀疑此处为肿瘤性病变。精准活检病理证实:黏膜内癌。这例患者给我们的警示:在白光内镜的常规检查中,一些貌似小的浅表糜烂性也不容忽视!
图4
病例二该患者于因体检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来我院查胃镜。内镜检查中见:胃内大量白浊黏液,胃窦见多发点状糜烂灶,炎症背景较重。在胃窦体交界前壁见一片状黏膜褪色病灶,略塌陷(如图5):ME+NBI下观察病变处存在边界,微腺管不规则或片状缺失,部分残存腺管增宽、大小不一或分布不均;病变区可见密度增加、走形紊乱、形态各异的微血管。VS主要呈CSP样改变。内镜诊断考虑胃早癌,未分化型可能。给予靶定病变处活检,病理提示:印戒细胞癌。
图5
病例三本例是一例胃体小弯上部近贲门IIc型病变的患者,我们按照早癌诊治新模式,在ME+NBI下观察(图6),见病变处有明确边界,病变处微腺管形态不一、密度不均,局灶有缺失,腺管缺失区域可见微血管亦呈形态各异及密度不均表现,VS主要呈网状及ILL-1型,喷洒醋酸后可见腺管显示,密集小型化。内镜诊断胃早癌。根据我们的早期胃癌分化程度标准,及对浸润深度的判读,判断为高分化可能,浸润黏膜层。精准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对此患者我们采取ESD术。术后病理提示:黏膜内癌。
图6
新模式的推动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胃肠早癌的诊断率,要增强早癌的诊断意识:(1)把每个接受内镜检查的人当做潜在的早癌患者。(2)要提高对早癌的认识,练就一双白光内镜检查和特殊内镜(放大、NBI内镜等)下染色剂使用下识别、判断早癌的火眼金睛。(3)最重要的: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合理的、规范化的内镜诊治流程。在胃肠早癌的探索道路上,我们努力坚持往前走,其间伴随着惊喜、信心满满,也有困惑、懊恼的烦扰。我们将在我们的消化内镜学术平台——“宜山论镜”,推出“早癌专栏”。在此专栏中,我们将展示自己早癌工作中经验、教训、心得和体会,我们热忱欢迎消化道同道的批评和指正。我们愿意与消化道同道们来“一起发现早癌”!共同实现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搬掉国人身上的一座大山。作者简介
董志霞
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擅长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内镜诊治及微创治疗,胃肠息肉内镜下切除,超声内镜检查等;擅长各种消化系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及肝脏、胆胰疾病的诊治。
以第一作者及共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参与市级以上课题多项。
周慧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医大学,曾至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卫生系统消化科完成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临床主攻方向为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治、超声内镜检查、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科研方向为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早期胃癌的分子诊断。目前主持及完成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宛新建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内镜治疗、胰胆管结石与肿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急慢性胰腺炎的综合救治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与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专委会常委、中国消化内镜中心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内镜创新发展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END
更多好文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