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今远征太平洋
本报讯(王婷婷)“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完美收官,在厦门港短暂休整之后,今天再次起航。 第二、三航段,“蛟龙”号将分别在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太平洋海山区作业。 与第一航段相比,“蛟龙”号在第二、三航段里将走得更远,任务也更艰巨。 “蛟龙”号将先后赴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相关海底试验作业。 据了解,“蛟龙”号预计从厦门出发18天后,抵达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执行第二航段作业任务。在这个7.5万平方公里的合同区里,中国享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工作计划 第二航段最大下潜5000米 “蛟龙”号2012年6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中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并开展作业,标志着中国具备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 今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蛟龙”号在中国南海执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一航段任务,成功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标定、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冷泉区和“蛟龙海山”科学考察等相关任务。 第二航段初步计划在两周左右作业时间里进行5次预定下潜和2次机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约5000多米。 此次有10位科研人员随船科考,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合同区域海底资源环境进行详细勘察,了解基本的情况,为今后的实际开采、绿色开采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