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时候因两次身体原因,而选择留级,第一次是5岁上学因伤寒休学一年;第二次是上初中时因双腿关节发炎,不能正常走路,从而导致留级。面临高考时,家人考虑到他因身体原因而两次留级,于是想让他学医,一方面可以照顾自己,另外一方面学好医术可以救济他人。而且,他的堂叔是当时上海医院第五门诊部的名老中医。所以,在多方面的因素下,他以第一志愿填了上海中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
皇天不负有心人,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中医学院,主攻中医学专业。不过,上了大学之后,也迎来了他第三次留级。
考上大学之后,正好赶上“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而他们开学后的第一任务就是在人民公社参与劳动。他和同学们一起前往颛桥,开始了为期半年的挖井劳作。
半年之后劳动结束了,他也想可以回学校学习了,可是没有想到因为半年的劳作,他的双腿关节炎复发了,疼痛非常,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于是他只能申请退学,回到家修养身体,这就是他第三次留级。
回到家之后,他的父亲就带他四处求医,医院骨科在沪上是非常有名气的,于是父医院的骨科主任周公南,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很小。最后,周主任建议他去看中医。
那时候他还只有17岁,他不想年纪轻轻就以拐杖为伴,在父亲陪伴下他们找到了中医门诊部,接待他们的是中医茅晨声。
茅医生辨证之后,采用肉灸为他治疗,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灸法,直接点燃艾柱放在腧穴上,要耐高温灼痛,一心想好的他忍着疼痛治疗了一个月。
可喜的是经过了一个月的中医治疗,他摆脱了双拐,并能正常走路,所以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大学毕业之后,有幸和徐长生、顾伯华两位老中医学习。他就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中医外科的负责人朱培庭教授。
朱培庭教授曾经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年还荣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
朱培庭教授首个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的专家,他潜心研究胆道感染、胆石病30余年。并且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慢性胆石病、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领域建树颇丰,救人无数。他操刀动手术近30年,从来没有失过手,还成功研发了上海地区第1个国家级中药三类新药,让很多胆石患者免受了开刀之痛苦。
朱培庭教授不仅自己医术高超,而且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先后就培养了6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本科生就非常之多,可以说桃李满天下。
此外,还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多名胆病骨干专家。并完成了4部医学专著,一部大型医学专著开了中医胆病先河,就是将中医胆病学从内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这本医学专著就是《实用中医胆病学》,如果对此有研究的医生或者爱好者,可以去祥读一番,或对你有所帮助。
朱培庭教授的徒弟方邦江整理了朱老治疗急危疑难病的医案,并出版发行了一部书——《沪上名医朱培庭治疗危急疑难病经验》。这本书从朱老治疗急危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还有他的临床心得以及他在用药方面的经验等。如果你在急危疑难病方面有所研究,这本书将是一部非常好的指导教学书籍,值得大家研究、收藏、学习。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