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成立10年已成为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的“排头兵”
本报讯 “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成立10年来,发表了不少好成果,体现了中科大的战略眼光和科技工作者对极地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在日前召开的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成立10周年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仲礼如是说。
丁仲礼、秦大河等院士、专家对年轻的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虽然成立只有10年,人员也较少,但效益高、影响大,“体现了中科大的战略眼光和科技工作者对极地研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吴*说:“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成立10年来,一直是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工作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据了解,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暨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以学科交叉为基本生长点,致力于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现代分析技术为支撑,研究代表性区域(例如南极、北极、南海西沙群岛等)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变化、海鸟等海洋生物的生态系统的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关系、物质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效应等,目前已形成了生态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研究、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态污染与修复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
10年来,实验室有19人次参加我国南极和北极科考;2000~2005年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共发表14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期刊文章60余篇,有力地推动了南极生态地质学的形成和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孙立广小组揭示的企鹅数量与南极气温变化的关系,被Nature称赞为开辟科学新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近几年来,研究室还培养了1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多名本科生,其中多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和中科院院长优秀论文奖等奖励,2人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科大极地环境研究室主任、极地生态地质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立广表示,面向未来,实验室将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创新,争取作出更大的成就,做科技界的“许三多”。
《科学时报》 (2008-11-21 A2 国内) 作者:杨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