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杭州模式:与艺术品对接是重点
在*策环境稍显明朗之际,持续了两年多的文交所风波也逐渐平息。证监会日前发文宣布清理整顿交易场所的工作基本完成。很多业务停滞了快一年的文交所也终于可以在新年伊始开始跃跃欲试,准备一展拳脚。 也就在此时,一月底,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将宣布开业。杭州文交所如何突破,能否创造出独特的 杭州模式 ?为此,采访了正忙于准备开业的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云。 盈利是王道 邱云告诉,交易所的主体性质首先是企业,是资本市场中的市场主体之一,它所面临的问题与其他市场主体有相同之处。而在市场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方面,交易所又承担了重要角色,交易所既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事物,同时它也需要有一个聚集市场的过程。 其实早在2011年8月,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杭州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西泠印社集团、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西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国有文化单位和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杭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交易所的核心目标就是盈利,第一是交易所的盈利模式,第二是创造一种适合产业发展的盈利环境。 文交所作为一个暂时缺乏标准模式、甚至没有行业标准的新兴事物,却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策指向下应运而生,各自为*的先试先行让文交所的实践远远超前于理论。因此即便是在观望良久后才开业的杭州文交所,无论是业务方向还是交易规则,都是本着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考虑。 邱云表示: 近两年备受质疑的不是文化产权交易所概念本身,而是在业务创新探索过程中的业务缺陷。我记得2009年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的成立和运作得到了国务院和中宣部的充分肯定,还获得了当年的城市管理奖,上海文交所的争议也比较少。但是,全国各地涌现的文交所由于某些业务创新不成熟而导致了诸如盲目投机等风险,把文交所推上了风口浪尖。杭州文交所的筹建并不是一时兴起,既是推动杭州文创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也是杭州市文创办 金融对接文化,资本助推产业 多年探索的必然结果。